苏轼一生仕途起伏,始终坚守廉政操守,苏轼任杭州知州时,当地遭遇严重水患与瘟疫。他主持修建“苏堤”,疏通西湖,从规划到施工全程亲力亲为,严格把控工程款项,杜绝官吏贪污挪用,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民生上。同时,他创建“安乐坊”(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之一)救治百姓,所需药材、经费均公开透明。期间有商人试图以重金行贿求购西湖特产,他严词拒绝,并下令规范市场交易,严禁官员与民争利。
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后,生活拮据,亲自开垦“东坡”种地自给,却仍心系百姓,向朝廷上书减免当地赋税。被贬惠州时,他发现当地官僚垄断盐铁买卖,导致百姓盐价高昂,便上书朝廷改革盐法,打破垄断,降低盐价。即便在偏远的儋州(今海南),他也拒绝地方官员的特殊供奉,与百姓同食粗茶淡饭,还办学堂、兴教化,始终以清廉之行践行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理念。
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这句诗道尽精神富足的力量:即便衣衫朴素、生活简约,胸中学问与才情也能滋养出不凡气质,这份雅致无关外物,只源于本心。 三苏父子仕途沉浮,却始终以诗书为骨、清廉为魂。苏轼任杭州知州时,常着布衣、食素食,全心治理西湖。他带领百姓疏浚淤塞、筑堤防洪,那道 “苏堤” 不仅成了 “苏堤春晓” 的胜景,更成了百姓心中的民生丰碑。谪居黄州时,他在简陋草庐中笔耕不辍,著成《易传》《论语说》,于困厄中坚守读书本心——不为功名,只为涵养心性。正因胸有诗书,方能在浮华前守志,于利禄中守节。今日为师者,当以典籍润心,在纷扰中守一方澄明。我们当谨记:衣可朴,心需充盈,容得下古今智慧、学子前程;室可陋,志要高远,经得起岁月打磨、浮名诱惑。愿执三寸粉笔传万卷诗书,腹有经典则贪欲自轻,胸怀丘壑则尘埃难染。让我们以三苏为镜,在教书育人中守初心,于言传身教中传清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