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建宁二年,遂大诛党人,诏下急捕滂等。督邮吴导至县,抱诏书,闭传舍,伏床而泣。滂闻之,曰:“必为我也。”即自诣狱。县令郭揖大惊,出解印绶,引与俱亡,曰:“天下大矣,子何为在此?”滂曰:“滂死则祸塞,何敢以罪累君,又令老母流离乎!”其母就与之诀。滂白母曰:“弟仲博孝敬,足以供养,滂从家父归黄泉,存亡各得其所。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,勿增感戚。”母曰:“汝今得与李、杜齐名,死亦何恨!既有令名,复求寿考,可兼得乎?”滂跪受教,再拜而辞。顾谓其子曰:“吾欲使汝为恶,则恶不可为;使汝为善,则我不为恶。”行路闻之,莫不流涕。时年三十三。 ”
宋仁宗景祐三年(1036)十二月十九日,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城内纱縠行。八岁入乡塾,好学深思。还喜欢琴、棋、书、画。有一次,程夫人辅导苏轼兄弟读《后汉书 范滂传》,范滂是东汉名士,因检举权贵反对宦官被人陷害,杀身成仁,年仅32岁;临刑前,范滂对母亲讲:儿子对不起您,就要去九泉之下陪伴父亲了,希望母亲不要太伤心;范母却答:你为了正义舍弃了生命,我支持你,既要留名千古又要长生富贵,这怎可兼得呢?
苏轼读到这里问:母亲,如果我将来做一个像范滂那样的人,您会允许吗?
程夫人坚定的回答:儿啊,如果你能做范滂,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?
这番对话,将“忠义”“坚守”的种子种进了苏轼兄弟心中。此外,程夫人还注重以自身言行垂范,她曾因家中雇工偷卖官府茶叶,坚决拒绝并教育子女“勿取不义之财”,用生活细节传递正直品格,为苏轼后来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却始终坚守初心的人生态度,奠定了最初的精神底色。程夫人循循善诱的人格教育,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苏轼、苏辙的人生态度。
|